转瞬三十年前,也就是在一九八五年,我参加全省法院系统的统一考试,进入了北安市人民法院,当上了打字员。那时,全院上下就一台双鸽牌铅字打字机,整天不停地咔哒咔哒地敲打,桌子旁边是永远打不完的厚厚一叠裁判文书和各种材料,若字打错了或需要改稿,就在蜡纸上面,用涂改液把字轻轻涂掉,再用特殊的钢针笔,再重新刻上。字打好了,就把蜡纸夹在油印机上,在蜡纸背面涂上油墨,用滚筒滚,一页稿子就印出来了,遇到印刷技术差的,印不了多少就废了,还得重打。
那时真是腻烦这个差事,面对打不完的裁判文书和各种材料,我无奈;面对离婚判决书中财产分割的竟然是锅瓦瓢盆,甚至是筷子几双归男(女)方所有,我无语;面对刑事判决书中因抢军帽被判刑,我惊讶……
一九八七年夏天,我被派到省法院学习了四通拼音打字,当时把五笔输入法传的老邪乎了,说得去北京学才能学会,半个月的时间转眼结束了,我带着四通回到的单位, 那是全市第一台四通打字机。四通打字机在九十年代发挥了极致作用,它第一个推出了代替铅字打字机,结束了机械打字的历史。
当时的胡文彬院长看着我打的材料,一个劲儿问我,字在哪里出来的,怎么字一会儿大,一会儿小……
直到九十年代末, 联想公司与英特尔公司联手推出“万元奔腾”时,单位陆续进来了电脑,我又一次被派去学习,那时的电脑光启动就得按好几个按键,感觉电脑这么神奇,这网络太美妙了!
如今,看着乔迁新楼里每位干警人手一台电脑,大家用电子邮件、qq、微信交流,开庭用电脑记录,无纸化办公,一切工作都在电脑上完成了。
新安装的裁判文书的自动制作系统, 将庭审笔录、起诉书和答辩状导入裁判文书制作系统,一分钟左右,一篇包含了当事人信息、原告诉称、被告辩称、经审理查明等90%以上客观信息的裁判文书初稿,便自动生成,格式规范不需再手动调整。
渐渐地,能见到手写字就只有在每年一度的贺年卡上了,字越来越金贵了,如今的八项规定,贺年卡也见不到了,要想看手写的材料真是挺难的事了。
无意间,看见单位回聘的老科长在写院史志,桌子上摆满了八九十年代的案件卷宗和文书档案,各种各样的笔迹呈现眼前,那个亲切实在,还有那些机械打字机打印的泛着黄黄的纸张,给人一种年代久远、世事沧桑的感觉,不禁感慨万千!忍不住顺手拍了几张照片,挂在了qq空间的相册里,起了现在时髦的流行语----时间去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