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添加收藏 / 设为首页
首页 法院概况 机构设置 新闻中心 司法公开 诉讼指南 法学园地 法苑文化 执行信息公开 人民陪审 视频在线 专题报道 庭审直播录播

 

读史铁生《我与地坛》,再论幸福的底线

  发布时间:2017-06-15 16:21:20


    《我与地坛》,这篇文章的题目对于很多人来说可能并不陌生。记得高一那会儿,第一次在语文课本上读到截选的《我与地坛》,那时候,我18岁,那一次,我知道了残疾作家史铁生,更向往着,他笔下的地坛。初读这篇文章的感受,是模糊的感动。在读完史铁生不久,2007年的秋天,在北京偶遇地坛。当年10月,便有了空间上《幸福的底线》一文。

    10年后,我28岁,重新走近《我与地坛》,用10年来的经历,思考人生,思考生命。2017年,重访地坛,再论幸福的底线。

    史铁生二十一岁的时候失去了双腿,病痛让他煎熬过,愤恨过,绝望过,在作者双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中,他便摇着轮椅来到地坛,在那里久坐。而病痛,让作者以一种新的眼光来审视这个世界。对于史铁生而言,地坛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存在呢,他写道“我常觉得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在史铁生看来,他与地坛的相遇是一种命中注定的结果,于是这么多年来他便再没有长久的离开过地坛了。

    史铁生的文字很安静,很沉寂,很萧瑟,却又很坦然。他用一种平和而从容的语气叙述着那些与地坛相关的人和事。诉说着那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诉说着淡褪了的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同时,对于在地坛里的那对多年来相濡以沫的老夫妇,对于那个热爱歌唱的小伙,对于那个不幸失聪的女孩,作者也用一种旁观者的眼光,静静的在一旁凝望着那一幕幕悄然发生在地坛中的不起眼的故事。而他们都给了作者无数的感动。作者在回顾那段艰难的岁月,回顾那些陪伴他的人或物。而在地坛,他最终认清了,接受了,平静了,形成一种看透了尘世的坦然和从容。史铁生与地坛的那份牵连,也许真的是冥冥之中的命运安排,是上天给他的一份补偿。

    地坛,荒芜但并不衰败,古树依旧参天茂盛,草地依旧充满生机。可是,我已经看不出哪些是原来那些人们上班下班穿过的小路,也已看不出史铁生那深烙的车轮,我更分辨不出哪棵树下、哪个角落、哪片草地上曾经有过史铁生的身影。古老的城墙与一片刺眼的白光仿佛是一条时光的路,把我们带到了几百年前的繁盛。可是几百年后的今天,地坛已经销声匿迹般的沉寂了。只隔了一堵墙,地坛园外园的热闹与生机丝毫没有蔓延到园内。一堵墙,两个世界。所以地坛才能成为史铁生心中幸福的源泉。

而我一直认为,参差不齐才是幸福的本源。

    史铁生说过的一段话:生病的时候,怀念那些不生病的日子;病重了的时候,又怀想病轻的时光。人总是这样,很多时候,我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漂亮了还想更漂亮,钱多了还想更多些。心中的沟壑不断地被各种欲望填满,压得喘不过气来,甚至停不下脚步,看一下周围的风景······ 如果有人问我:"你幸福吗?”我会肯定的回答:“是的,我很幸福。”一个乐于满足的人挺好。不会为了金钱劳心,不会为了身份地位劳心,不会为了别人的看法劳心。我敢说,一个乐于满足的人一定是个快乐的人。即便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都可以在其中得到享受,难道这样不好吗?如果给幸福划一道浅浅的底线,我想,那就是拥有健康的身心。常常心存感激,感激那些带给我们快乐的人,哪怕那种快乐只有一丁点,只是极短的一瞬。

    再读《我与地坛》,我有了跟作者一样的理解:幸福之路永远掌握在自己手中。人生是如此复杂但却纯真、质朴,以至于我们要用一生的时间去思考,如此大千世界,还需一片净地,细细地品味人生。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