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能确保按期还贷,我尽力帮你跟债权人沟通,适当延长还款期限……”近日,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人民法院一执行干警在办理三起金融借款纠纷的执行案件时,经过深入调查,没有贸然采取拍卖等强制措施,而是积极与债权人协调,让被执行人继续经营,并督促其按期还息,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民企无力偿还债务被强制执行
浙江海盐的陈某经营着三家关联民营企业。从2013年至今,三家企业先后与银行签订《最高额抵押合同》《流动资金借款合同》《最高额保证合同》《开立银行承兑汇票业务协议书》等20多份,共计贷款6500余万元,用于购置材料等经营活动,未按期足额偿还。
2017年1月,银行向南湖区法院起诉,法院审理后判决企业按约还款并支付相应利息,相关担保人承担连带清偿责任。因案件各被告未履行生效判决确定的资金给付义务,2018年5月,债权人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在这些借贷行为中,被执行人将其设备、厂房等作为抵押,法院如果按照一般执行程序拍卖这些抵押物品,企业将直接被“抽血”面临破产。
放弃强拍让执行“缓一缓”
遇到“老赖”法院不是应该强制执行吗?为什么这位承办人没有这么做呢?
“为了这起案件背后五六百名努力工作的职工和他们的家庭!”承办人给出了这样的答案。
承办人介绍,他带着腾退公告等资料来到这家企业时看到,这是一家规模庞大的企业,厂区内,数百名工人在正常上班,人来车往十分热闹。承办人认为,虽然该企业及执行案件所涉企业面临债务压力,但其仍具较强市场竞争力,如果将其设备和厂房拍卖,无异于杀鸡取卵,企业势必面临倒闭,这么多工人将会面临失业,他们的家庭也可能遭受打击,甚至可能影响社会稳定。而且企业尚在正常经营,还有一批客户等着他们的产品,如果骤然停止经营可能引发新一批纠纷。直接拍卖这些抵押资产,固然可以让原告方快速“止损”,但也有可能不能足额拿回全部本息。
“放水养鱼”盘活民营企业
经过深入调查,并与当地政府沟通,承办人发现被执行人已经在浙江省海盐县经营20多年,是当地颇有知名度的老牌企业,多年来一直很有信誉,案发前后,多次努力支付利息,也没有出现拖欠工资的情况。只是在经营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市场风险,买家没有及时支付货款导致企业回款不及,最终没能按时足额归还银行利息,引发银行提前收贷。
了解到上述情况后,承办人三次赴杭州和申请执行人沟通,向他们说明情况,分析利害关系,建议他们对贷款进行延期,以时间换利益,让企业“造血自救”,继续正常经营,渡过这个难关,足额还上所有本息,兑现胜诉权益。最终,债权人接受这样的方案,同意延长被执行人的还款时限。目前被执行人运作日趋好转,正抓紧时间筹措资金,已有数月正常还贷,情况正慢慢好起来。正是法院的柔性执行,给了企业喘息之机,使其逐渐恢复活力,保障了债权人的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