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北安法院始终全面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紧围绕“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目标,切实把“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作为弘扬优良作风、改进司法作风的一项重要内容,坚持司法为民、公正司法,持续深入开展“为群众办实事示范法院”创建活动,在群众“急难愁盼”上再聚焦,在司法便民利民上再加力,积极创新司法为民举措,带动执法办案稳中有进,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持续提升。2022年以来北安法院共受理案件7521件,结案7422件,结案率98.68%。被黑龙江省委、黑龙江省政府授予“省级文明单位标兵”,“惠农暖春”专项活动被人民法院报刊发报道,在最高人民法院微信公众号“为群众办实事示范法院”创建活动巡礼专栏报道发布,党建工作被“党建网”、“法治时代”报道,9个集体和32名个人获得各级表彰奖励。
北安法院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以巩固提升打造“党建示范点创建”为抓手,积极开展“党旗耀边疆”行动,以“三红党建,打造五硬队伍,筑牢六固工程”为党建工作思路,打造“北法红色映象”党建工作品牌,把抓党建与抓队伍、抓业务、抓服务紧密结合,促进党建工作与法院工作深度融合,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深化“党建+”多元融合工程,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作为司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开展“双报到、双服务、双评议”党员进社区活动,全院100名党员已全部到所在社区报到对接,主动认领党建工作指导、政策法规宣传、扶贫帮困助残、法律援助服务、民事纠纷调解等服务事项200余项,发挥专业特长,切实解决群众所需。创新开展“机关基层手拉手、党员群众心连心”“党员进社区 浓情共端午 ”等主题活动,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促进党心民心交融。挂牌成立“党员模范调解室”,聘请退休老党员为调解员,承担诉前及诉中的调解工作,拉近调解员与群众的距离,增添群众对人民调解工作的信任感,努力化解婚姻、家庭、邻里等各类基层常见的民事纠纷,将类型化、系列案件集中进行调解,为有效调处各类矛盾纠纷奠定坚实基础。北安法院被黑河市委组织部、黑河中院授予“党旗耀边疆”基层党建示范点,党建工作在省法院“龙法讲堂”作典型经验介绍。
抓住春耕这一关键节点开展“惠农暖春”活动,以6个人民法庭和一个巡回审判团队为支点,精准对接16个村委会等乡村社会基层治理力量,23名法官入乡村、进社区、融网格,及时发现、化解矛盾,确保春耕生产和粮食安全。充分发挥人民法庭在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前端化解、关口把控”上的职能作用,依托司法大数据对以往案件进行统计分析,排查出备春耕生产中存在的矛盾风险隐患点21个。全面启动“司法救助工程”,为确有困难的农民及时办理诉讼费缓、减、免手续。深入村屯开展法律宣传,就农民可能遇到的假劣种子农药化肥、无人机喷洒农药及土地承包等可能引发纠纷的问题,为农民群众提供专门法律服务,确保农民买上“放心种”,用上“放心肥”。在秋收节点全面启动“金秋护农保丰年”系列巡回审判活动,六个基层法庭全面开启巡回审判模式,将庭审、调解搬到田间地头,以行走的人民法官打造移动的人民法庭,切实保证农民矛盾纠纷不出村,诉讼、农忙“两不误”。通过深入田间地头、到村委会等与群众密切联系的地方开展巡回审判10站,化解涉诉涉访案件53起,走访涉农企业、粮站8家,开展法治宣传活动3场次,收到锦旗3面,将司法服务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促进了矛盾纠纷源头化解、就地解决,用实际行动为辖区的秋收生产提供了全方位的司法保障,经验做法在人民法院报等多家媒体转载。服务疫情防控形势需要,抽调122人参加疫情防控工作,累计转运隔离人员7435人次,执行消杀任务97次,消杀阳性病例房间216间,场所面积约17万平方米,2022年12月,北安法院车明哲、王傲辉、冯浩然、朱丹、谷世国、崔文茂、王鑫、孔令军被中共北安市委组织部授予“最勇消毒战士”称号。
为当事人提供更便捷高效的司法服务,坚持“把最好的场所、最优的服务提供给人民群众”是北安法院不改的为民初心。构建线上立体化诉讼服务体系,开通12368热线,实行网上立案、预约立案、电子送达、网上缴费和跨域立案,推出“云法院+云调解”模式,实行视频调解、云端庭审等线上诉讼功能,实现了“一号通办”“一网通办”“一次通办”“一站通办”,老百姓“家门口打官司”的体验感进一步增强。推行“智能+人工”分案模式,对案件进行繁简分流,快慢分道。通过“简案快办、类案专办”、简化庭审程序、制作文书模板、审判辅助事务集约化等措施,使审判驶入“快车道”。成立“党员巡回诉调服务团队”和“便民先锋队”,上门立案、调解、送达,方便群众诉讼。130名农民工通过“绿色通道”快立快审拿到生效裁判文书,并在春节前将700余万元全部执行完毕。该案成为全省涉农民工“治欠保支”十大典型案例。2022年以来速裁团队审理各类案件2806件,速裁快审案件平均审限为13.78天,真正实现20%的速裁法官审理全院70%以上的民事一审案件。
北安法院发扬新时代“枫桥经验”,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以助推乡村振兴,推进法治、德治、自治在基层落地生根为目标,挂牌全市首个“无讼村示范点”。秉持“小事不出村、矛盾不成讼”的司法理念,因地制宜制定针对“无讼村”建设方案及制度,整合基层综治资源,延伸司法服务职能,坚持司法资源下沉,进村开展法治宣传、法律咨询、走村入户等宣讲活动,通过搭建平台、建立制度、组织保障三方面创建“无讼村”,有效提升社会治理的社会化、法治化、专业化水平。强化诉前指导和风险评估,引导当事人通过诉前调解方式化解纠纷,在诉前及时委派调解员开展调解工作,并引导当事人及时履行,既减轻了当事人的诉累,又从源头上减少了诉讼案件的增量;既化解了社会矛盾纠纷,又节约了司法资源。2022年,北安法院出具7份“诉前调确”案号民事裁定书,切实保护了案件当事人特别是农民工、妇女儿童等特殊群体的合法利益,取得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将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纳入全市社会治理工作体系,“北安市矛盾纠纷化解中心”落户北安法院,形成了“党委领导、政法委牵头、社会参与、多元并举、法治保障”的工作格局。与17个单位签订《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合作协议书》,建立联调联动工作机制,设立诉调对接中心和人民、云姐、律师、行政、金融5个调解室,建立80人的调解队伍,形成“纠纷诉前调解+非诉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立案后委托调解”的分层递进多元解纷模式,最大限度地把矛盾化解在诉前。建立以人民法院调解平台为主干,道路交通、银行保险、社会民生等类型化纠纷解决平台为支干的纵向贯通、横向集成、共享共用、安全可靠的在线多元解纷平台体系,在线对接基层解纷力量,构建分层递进源头预防化解矛盾纠纷路径,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基层预防化解纠纷网络,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多元化解案例被省法院报道,在黑河市调解工作会议上作典型经验交流。
自全省法院“雷霆2022”执行攻坚冲刺活动启动以来,北安法院执行局以雷霆之势,迅速出击,重点瞄准涉黑恶、涉特殊主体、涉金融等重大、疑难、复杂案件,以及涉农、涉民生案件,加大司法惩戒力度,集中实施司法拘留,重拳打击拒执行为。同时制定《北安市人民法院事务集约、分段执行、繁简分流执行流程管理攻坚破难实施方案》,深化执行工作改革,各办案组共同发力,压力减轻的同时效率大幅的提升,切实保证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发挥执行联动机制优势,常态化开展“六稳”“六保”、金融债权、民生权益等专项集中执行活动5次,提高执行威慑力。创新资产处置模式,全面引入网络司法拍卖服务,建立小额动产快速处置机制,执行到位金额2.54亿元,有效破解财产变现难题。通过抖音直播、诚信体系建设广泛宣传、打击拒执犯罪。执结执行案件2063件,执行标的3.59亿元,线上线下查控5785次,发布失信被执行人信息728人次,司法拘留38人次,移交拒执犯罪线索5件。常态化开展金融债权、民生权益等专项集中执行活动5次,有力震慑了被执行人,维护了胜诉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为进一步服务保障企业健康发展,北安法院建立院领导分工联系重点企业、重大项目制度,班子成员带头走进企业、深入项目,与企业负责人、律师面对面谈心,零距离交流,为企业发展把脉问诊,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启动“以法护企 惠商安商”专项行动 ,选派30名中层干部与30家企业对接,签订“北安市政法系统以法护企 惠商安商”结对服务协议书,通过力量前移、服务前置,立足法院工作职能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通过开展“入村屯 进社区 走企业 访群众”大走访活动,全面了解相关单位、企业及群众的工作生活情况。走访农机合作社、涉农企业、种粮大户12家,走访企业24次,发放并回收调查问卷120份,发放宣传单500余份。制定了北安市人民法院《主要地方法人银行机构改制化险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保护中小投资者权益效能专项实施方案》《执行合同工作制度》,发放《服务企业宣传手册》,强化法院、工商联、司法局三方联络协作机制,形成工作合力。建立联席会议机制,共同探讨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的新途径、新方法。建立信息互通机制、完善诉求联办机制,做好对接、办理和反馈工作。提前介入北安市多路微波传输中心破产工作,在企业“求生”之路上提供法律帮助。畅通涉企诉讼绿色通道,提供线上线下“一站式”诉讼服务,年初以来为供热企业清缴热费1000余万元。北安法院对标办理破产、执行合同、保护中小投资者营商环境评价指标,立足实际,采取可行有效的举措,精准发力,服务保障全市经济发展“加速跑”。
近年来,北安法院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生态文明思想,充分发挥环境资源审判职能,依法审理各类环境资源案件,不断提升环境资源审判工作水平。全面推行环境资源类案件民事、刑事、行政“三合一”集中审判模式, 建立环境资源审判团队,构建环境资源审判的专门化体系;打造“3+1+2”工作模式,在全面推行环境资源案件的“三合一”集中审判模式的基础上加强行政非诉执行,作为三合一审判的有力保障,以向前延伸监督预防职能,向后延伸救济修复职能的两个延伸来全面落实环境资源审判“预防为主,注重修复”的理念;建立多部门联动机制。通过联席会、座谈会等方式,不断加强与公安、检察、环境资源行政执法部门之间的沟通联络,建立环境资源司法与环境资源执法的有效衔接机制,发挥环境资源审判辐射功能,积极推动构建环境资源司法保护共建共治机制,凝聚生态环境保护合力;参与社会管理综合治理。注意查找行政执法中存在的短板和问题,及时向政府及相关行政执法部门提出意见和建议,为环境资源保护和推动生态环境绿色发展提供有力的司法服务和司法保障;充分运用传统媒体及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方式以及深入社区、街道、中小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环保法律宣传活动,增强群众环境资源保护意识及合法维权意识,引导公众自觉履行环境保护法律义务。开展农药包装废弃物污染环境专题调研,提出“村收集乡转运市处理”的建议,形成《司法专项报告》,被市政府采纳并转化立项,在全市范围内推行,促进了生态环境安全和农业绿色发展。
为进一步健全完善未成年人审判工作体系,2021年7月,北安法院挂牌成立少年法庭,将涉及未成年人的刑事、民事和行政案件统一归口“三审合一”。没有威严的审判台,也没有紧张的庭审氛围,取而代之的是便于未成年人与法官近距离接触的少年法庭。未成年人保护之路任重而道远,北安法院在司法实践中,牢固树立“未成年人权益最大化”理念,积极推动未成年人审判与家事审判融合发展,构建集“预防、维权、挽救”于一体的未成年人司法保护机制,以聚力“权益保护”、强调“审教结合”、做好“庭外功夫”、关注“延伸效果”为抓手,走出了一条具有北安法院特色的未成年人司法保护之路,通过组织学校师生走进法院、旁听案件庭审、举办模拟法庭、选派法官作为法治副校长、召开多部门联席会等方式,努力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对未成年人司法保护的需求,以法之名守护每个“少年的你”健康成长,为推进平安北安、法治北安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民之所盼,施之所向。下一步,北安法院将继续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珍惜荣誉,再接再厉,忠诚履职尽责、勇于担当作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持续强化宗旨意识,厚植为民情怀,始终以人民呼声为第一信号,在群众“最急”上动真招,在群众“最难”上下真功,在群众“最愁”上用真心,在群众“最盼”上见真情,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法院工作的新期待,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司法获得感和幸福感,努力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