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法治建设的过程中,行政诉讼作为监督行政权力、保障公民合法权益的重要司法途径,其审判质效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公平正义与和谐稳定。近年来,北安市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敏锐洞察到治安类行政诉讼案件频发、上诉率高的发展态势。这不仅给当事人带来了诉累,也对司法资源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消耗,为有效破解这一难题,行政审判庭主动作为、积极探索,通过一系列举措,致力于提升审判质效,力求从源头上化解行政争议,实现案结事了。
提高行政机关依法行政水平是减少治安类行政诉讼案件的关键所在。为此,北安市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开展“送法进机关”等一系列活动,联合公安机关开展行政执法专题培训,重点讲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针对公安机关在治安管理执法中常见的问题进行交流学习,帮助公安机关精准把握执法尺度,增强依法履职能力,从而提高治安处罚案件的办案质量,自开展专题培训以来累计培训执法人员200余人次,从源头上降低因执法不规范引发的行政诉讼案件。
在审判过程中,行政审判庭严格规范案件办理流程,每一个环节都制定详细的标准和要求,加强与立案庭紧密协作,主动参与对立案材料进行先期审查,确保案件符合受理条件,避免因立案环节的疏漏导致后续审判工作的延误及偏差。在审理阶段,注重和保障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充分听取双方的意见和诉求,严格审查证据的合法性、真实性和关联性。同时,加强对案件的审限管理,建立案件跟踪督办机制,确保案件在审限内高效审结。通过规范审判流程,提高了案件办理的质量和效率,增强了当事人对司法裁判的信任。
为了让行政机关更加直观的了解行政诉讼庭审程序和裁判标准,行政审判庭定期组织庭审观摩活动,邀请公安机关等行政机关的执法人员现场观摩典型治安类行政诉讼案件的审理。在庭审过程中,感受严谨的审判程序,清晰的事实调查,精准的法律适用以及对争议焦点的把握,并在庭审结束后趁热打铁,组织召开座谈会,法官与执法人员就案件中的执法问题进行深入交流和探讨,法官从司法裁判角度对执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释法答疑,提出意见建议,相关执法人员提出基层执法的实际困难和困惑,双方共同寻求解决方案。这种庭审观摩与交流的互动方式,打通了司法与行政沟通的桥梁,促进了执法与司法的良性互动,有助于行政机关进一步规范执法行为。
判后答疑是行政审判庭实现案结事了的重要举措之一。对于每一起审结的治安类诉讼案件,审判人员都会在宣判后及时与当事人进行沟通,耐心细致的向当事人解释裁判的依据与理由,针对当事人对判决结果疑问和困惑,进行针对性的解答。通过判后答疑,让当事人不仅知晓判决结果,更明白判决背后的法律道理,消除当事人对司法裁判的误解和抵触情绪。近期,在审理一起治安处罚类行政诉讼案件中,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提起诉讼,通过审理作出判决后,审判人员发现当事人对判决结果存在疑虑,情绪较为激动,便主动与当事人联系,多次与其沟通交流,详细解释相关法律法规和判决依据,从事实认定、证据采信到法律适用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经过耐心释法答疑,当事人最终理解了判决结果,放弃了上诉。此起案件的成功处理,是行政审判庭判后释法答疑工作的一个缩影,通过解开当事人的“心结”,真正实现了案结事了,维护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北安市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不断探索工作经验,从“被动审理”转向“主动治理”:通过司法建议、培训联动等方式提升审判职能,助推法治政府建设;从“程序审结”转向“实质化解”将释法说理贯穿诉讼全过程,消除当事人“法律白条”疑虑;从“个案解决”转向“类案示范”:通过典型案例梳理裁判规则,减少同类纠纷复发。
法治建设的“最后一公里”在人心,法官不仅要会坐堂问案,更要学会把法言法语转化为群众听得懂的道理。在未来的工作中,北安市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将继续坚持司法为民,公正司法的理念,不断创新工作方法,持续提升审判质效,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促进依法行政和法治社会建设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