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添加收藏 / 设为首页
首页 法院概况 机构设置 新闻中心 司法公开 诉讼指南 法学园地 法苑文化 执行信息公开 人民陪审 视频在线 专题报道 庭审直播录播

 

北安法院:青春印记,法治启航——聆听北安法院新干警的成长足音

  发布时间:2025-07-23 15:56:43


   盛夏风暖,新程启幕。近日,北安法院迎来了一批怀揣理想的年轻身影。他们带着对法治事业的憧憬踏入法院大门,在初入职场的这段日子里,从陌生到熟悉,从忐忑到笃定,每一份观察都饱含思考,每一次体验都沉淀成长。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聆听这些“法院新人”的入职感悟,感受他们与法治同行的初心与力量。

   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眼间来到北安市人民法院已满一月。作为一名非法律专业的"门外汉",初入法庭时,内心满是忐忑与不安。幸而,北安法院这个温暖的大家庭,用包容与关怀消融了我的焦虑。同事们耐心地指导我熟悉庭审流程,这份情谊让我倍感珍惜,也让我心中的不安渐渐化作前行的动力。

   来此之前,我对法院工作的认知仅停留在"立案审判"的浅层印象。真正深入其中才发现,这方寸之中竟藏着人生百态。月余的工作让我收获了许多感悟:其一,法律不仅是冰冷的条文,更是有温度的人心,作为法院工作者,既要恪守法律底线,也要懂得倾听与理解;其二,细节之处见真章。无论是庭前准备、庭审记录还是案卷归档,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精益求精;其三,学无止境。面对浩瀚的法律知识和复杂的实务操作,唯有保持空杯心态,才能在专业道路上走得更远。

   余华在《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中写道:"只要一直游,海水总会变蓝。"这句话深深触动了我。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将以这句话自勉,不断夯实法律基础,精进业务能力;培养同理心,提升沟通技巧;保持学习热情,在实践中成长,为司法事业贡献微光。
   曾经对法院工作的认识多来源于书本和影视剧,充满了对公平正义的向往和对法官威严的景仰,而在我有幸加入北安市人民法院这一大家庭后,才深刻体会到这份“光环”的背后是沉甸甸的责任担当和日复一日的严谨付出。经过这段时间的学习、工作和融入,我深刻体会到法院工作的崇高使命、严谨细致和责任重大,我的内心对法院工作充满了敬畏,同时也经历了快速成长和心灵洗礼。

   “法院工作无小事。”这是我来到刑事审判庭后最深刻的感悟。无论是案卷材料的整理、证据的审查、文书的草拟校对、庭审记录、数据统计还是与诉讼参与人的沟通协调,每一个环节都要严谨再严谨、审慎再审慎。正是这份认真和细致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于细微处见精神”的深刻含义。在面对具体的案件和问题时,我深感自身经验不足,因此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保持空杯心态,向书本学、向法律法规学、向身边同志学、向指导性案例学;亦会积极担当作为:从小事做起、从细节抓起、认真负责的完成好每一项任务,在实践中增长才干。
   前路漫漫,道阻且长,但我满怀信心与决心。我将以饱满的热情、踏实的态度、不懈的努力,在这片守护公平与正义的热土上深深扎根,永葆敬畏,砥砺前行,为法治中国建设贡献一份微薄而又坚实的力量。
   自入职后,来到通北法庭的这些日子,看到了很多,也学到了很多。这里没有惊天大案,多是家长里短——谁家的树杈伸过了界,哪户的排水淹了邻家的院,夫妻俩为孩子的抚养费争得面红耳赤。  


   起初觉得琐碎,后来才懂,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恰恰是老百姓最在意的“天大的事”。法官既要讲法理,也要通人情,判决书上的一字一句,都可能改变一个家庭的轨迹。  
   在这里,我明白了基层司法的意义,不在于办了多少案子,而在于让每一个普通人,都能在法律的微光里,找到一点公平和温暖。 

   在这里,法律不是冰冷的条文,而是有温度的生活。作为基层法庭的新人,我会更加努力的学习,充实自己,更好的帮助百姓解决问题。
   踩着脚下带着农作物芬芳的土地,看着农户院里红绿错落的蔬菜与粮食,听着田间地头鸡鸭鹅犬相互映衬的声音,那一刻我忽然明白了,驻村工作不是一次简单的旅程,而是要把自己融入成为广阔乡村的一部分,将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乡村天地广阔,大有可为。

   在学习了市里印发的的驻村工作文件后,我看到了党和国家对于脱贫农户最真诚的关爱,从住房条件改善到农户基本生活的创收,从防止大病致贫到发放脱贫孩子的助学补贴,不胜枚举,我很荣幸进入到驻村岗位,下定决心要在自己的任期内尽己所能,服务农户。在挨家挨户走访脱贫户时,在和农户拉家常的过程中,农户向我讲述了法院的驻村前辈对于农户的帮助,修缮房屋、申请低保、发放补贴、建设产业、参与劳动,而我印象最深的是一次在路上,一位阿姨看到我们工作队员,队长向他介绍我是新队员后,阿姨双手拉住我的手久久不愿放开,她和我诉说着生活条件的改善,然后抱住了我,那一刻我低头在她的眼里看到了民心,看到了人民群众对党的衷心爱戴。



   盛夏的六月,我怀着对法治事业的热情,成为北安法院政治部的一员。从象牙塔到司法机关的角色转变,承载着青春的理想。入职伊始,系统化的培训为我打开了司法宣传的视野。在政务媒体讲座中,讲师深入浅出地解构了政务号运营模式,从选题、内容甚至是发布时间,每一条火爆的宣发都不是巧合。这让我深刻认识到,优质的法治宣传需要融入传播技巧与司法的深度才能触达人心。

   我的日常工作围绕法治宣传展开。亲手实践后才发觉,这些非简单的信息搬运,而是法律严谨性与社会鲜活度的有机融合。我负责的公众号面向未成年人,起初总以成人视角创作,在同事的点拨下才恍然:宣传应聚焦受众想看到什么,而非自我表达。于是试着以孩童视角重构,用色彩点亮版面,以朴素的字句传递法理,盼为孩子的成长之路筑牢法治屏障。
   曾专攻广播电视学的我,对镜头语言本不陌生,却在工作场景里读懂了快门的重量,既要精准把控构图光线,更要定格同事们司法为民的坚守和赤诚。我将怀着这份对法治的敬畏,以笔为犁、以镜为窗,播撒微光,不负这份职业的庄严。
   这些青涩却真挚的感悟,是新人们与法院故事的序章,更是他们肩负使命、逐梦前行的起点。未来,愿他们在司法为民的道路上步履不停,将青春理想融入法治建设的星辰大海,书写属于自己的新篇章。也期待更多志同道合的伙伴,与我们一同在这片热土上,守护公平正义,共筑法治之光。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