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安市这片黑土地浸润着先烈们的热血与信仰,红色基因早已融入城市血脉,激励着代代北安人民砥砺奋进。在2025年第四次中国文物普查中,北安市新发现的南北河后方基地南山遗址,不仅是东北抗日联军14年艰苦卓绝斗争的重要见证,更是对“九一八”事变历史教训与东北抗联英勇精神最深刻的铭记与传承。
以法治之名,守护红色历史根脉
北安市人民法院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指示精神。北安市人民法院环境资源审判团队(以下简称“北法环资团队”)立足司法职能,创新性地将文化保护与环境司法有机结合,针对新发现的抗战遗址,制定《北安市人民法院抗日战争遗址司法保护令》,为历史文化遗产加上“安全锁”,为环境资源保护筑起法治长城。
2025年9月18日,在庄严与肃穆的氛围中,北安市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王春胜与北安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副局长张畅,共同为南山遗址司法保护令揭牌,这一仪式不仅体现了司法保护与行政监督的有机融合,更彰显了新时代人民法院守护历史根脉与环境资源的坚定决心。
以司法为剑,捍卫红色遗址永固
北法环资团队创新实施“三阶十则”司法保护机制,筑牢抗战遗址保护屏障,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为指导,以“全面调研、科学规划、精准施策”三阶段工作法,制定《北安市人民法院抗日战争遗址司法保护令》十则,其中明令禁止对主体资源及环境景观的破坏。以禁止性规定筑牢遗址环境资源安全防线,以夯实法律责任让司法保护“落地生根”,构建起预防性保护体系。坚持保护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公众参与、依法惩治,实现从被动审理到主动保护的转变,推动文化遗产与生态环境协同保护。

铸绿色法盾,践北法安澜初心
司法保护令的成功“落地”,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服务文化强国建设的生动实践,实现了环境资源司法与文物保护的有机融合,使司法成为抗战记忆的“守护者”。
北法环资团队通过“五牢记五融合”工作体系,将环境保护贯穿其中,发挥司法约束作用,构建起抗战遗址保护的立体法治屏障,用初心践行环境资源审判使命,彰显“北法安澜生态”品牌司法价值,用“绿色法盾”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绽放光芒,实现了文物保护与生态治理的双赢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