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徽在哪里,法庭就开在哪里。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生动写照。近年来,通北法庭大力弘扬新时代“枫桥经验”,持续推进巡回审判工作机制走深走实,主动将司法服务送到社区街道、田间地头、农家院落,在有效化解基层矛盾纠纷的同时,更让法治精神如春风化雨般深入人心,成为社会治理现代化进程中一道温暖而坚定的力量。
在肖某家中,面对房产分割问题争执不下、亲情濒临破裂的困境,法官不再局限于居中裁判,而是化身家庭关系的修复者,在双方熟悉的院落里,引导当事人孔某与肖某互谅互让,最终双方达成共识,不仅成功解决了法律层面的继承问题,更弥合了亲情裂痕,守护了中华民族重视家庭伦常的传统价值。
到秋收时节忙碌的农资商店门前,针对张某购买的化肥存在质量问题而拒绝支付尾款、刘某坚持要求全额付款的争议焦点,法官现场查验进货凭证、比对产品批次,在查明事实的基础上组织双方协商,最终促成刘某降低尾款要求、张某当场支付欠款4万余元,让双方在丰收的季节里放下芥蒂、握手言和,有效保障了农村市场秩序的稳定和秋收工作的顺利进行。
在田间,面对李某与王某、赵某、孙某三人的土地侵权责任纠纷,法官不畏艰辛,带着测量工具深入田间地头,现场勘验土地界限,仔细核对土地承包合同与实地状况,通过精准测量和数据对比,最终厘清了争议地块的权属关系,让这起困扰村民多年的土地纠纷得到了圆满解决。
这一系列发生在不同场景下的司法实践,生动展现了通北法庭的法官队伍携卷下乡、巡回审判的常态化工作图景。他们不再是坐等案件上门的“裁判官”,而是主动深入基层、贴近群众的“服务队”。每一次巡回审判,都是一次普法的公开课,一次民情的调研课。通过将法庭“搬”到群众身边,法官能够更直观地把握矛盾根源,更精准地运用法律与情理相结合的方式化解纠纷,真正实现了“法官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的司法便民承诺,让公平正义以最可感知、最温暖的方式抵达人心。
巡回审判,迈出去的是脚步,带回来的是民心。它远不止是审判地点从庄严肃穆的审判庭到群众身边的物理位移,更是司法理念从“坐堂问案”到“主动服务”、从“结案了事”到“事了人和”的深刻转变。这些流动的法庭,它们不仅是化解矛盾的解压阀,更是凝聚共识的粘合剂,在用实际行动为基层社会治理贡献司法力量。